第916章 说服村干部!

作品:院士重生:回到1975当知青|作者:大沧月|分类:都市|更新:2023-06-21 13:39:41|字数:8088字

“这有啥好处?”王平下意识的问道。

“好处可多了,这年头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有多难,大家心里都清楚,好像近十来年,咱们村是一个大学生都没出是吧?”周扬道。

“不但咱们村没出过,整个团结公社也都没出过!”张根旺道。

“那如果咱村里一下子出个几十个大学生,你们觉得会咋样?”

听到这话,所有人都愣住了,他们还真没有想这个。

“出几十个大学生,这可能吗?”第二生产队的队长左建生一脸震惊的说道。

“没什么不可能的,咱村里这帮知青的水平我比你们都清楚,要是让他们好好复习一段时间的话,考个几十个一点问题都没有!”

周扬这话倒也没有瞎说,77年高考试卷他是亲自看过的,各省虽然都是自主命题,考题也不大相同,但是难易度都差不多,其实际难度相当于初中毕业的程度。

考题简单也就算了,由于考生的整体质量较差,所以更加难得的是,今年的录取分数线还低。

就塞北省而言,今年200分就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了,能考二百七八十分儿,就算是上京城那几个名校都没问题。

而八宝梁村的这帮知青这两年学习态度都不错,只要不是那些已经放弃学习的人的话,200分应该问题不大。

更重要的是,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,全国各个高校在招生方面采用1952年的“分数制”招生录取办法。

各省按照国家教委发布的招生计划,根据分数从高分到低分录取,录取标准除了分数之外,再不受其他因素控制。

如此一来,公平性就体现出来了,高考靠的便是个人能力了,而这一点恰恰是村里这些知青们的优势了,所以周扬说考上几十个那都是保守了。

“真能考上这么多人?”王平的表情稍稍有些严肃的说道。

他毕竟是从部队里退下来的,不管是眼界还是其它方面,都要比一般的社员看得更远。

如果村里真的一下子出个几十个大学生,甭管是本地的社员还是外来的知青,那对他们村的来说都是好事儿。

别的不说,单单这么多人考上大学,他们村想不出名都难,这对于村里来说可是天大的荣誉。

对于他们这些村干部们来说,也是不小的政绩,被上级嘉奖那是必然的。

看到这些人脸上的表情都有了变化,周扬当即趁热打铁,再次说道:“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,要是这些知青在咱们的支持下都考上了大学,他们会不会念咱村里的好?”

“而他们这些人毕业之后可都是干部身份啊,有这么多干部心里念着咱村里的好,发自内心的感激咱们,咱八宝梁村以后想不发达都难!”

“再就是,咱村里要是一下子出了几十个大学生,也算是给咱村里的孩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,以后他们会不会也像这些人一眼好好学习,成为大学生?”

“说不定就因为这,咱们村就时来运转,从一个普通的小村子一跃成为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氛围村子...”

为了说服这些村干部们,周扬也是费了一番口舌之力,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好处。

而效果也是喜人的,被周扬这么一说,屋里的这几个村干部都忍不住心动了。

他们还真没想到,这事儿和村里竟然有这么大的关系。

前面那些倒也罢了,最后面这些话对于他们的触动还是很大的。

他们这些人都是有儿女,甚至于是有孙子辈的人,对于孩子们的未来也都很关心。

如果这些知青们能给孩子们带个好头的话,这确实是一件好事儿。

沉默了好一会儿之后,王平这个村支书再次开口说道:“还是你考虑的比较周到,要是这样的话,知青们脱产备考倒也不是不行!”

张根旺则是想到了他的孙子张振华,那小子这几年也一直没有放下书本,所以这次恢复高考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机会。

“巴塔”“巴塔”抽了几口旱烟之后,他起身说道:“我觉得前后也就一个半月的时间,咱不妨就让他们试试吧!”

“老张说的对,反正也没有多长时间,那就试试吧!”

“我没意见...”

“我同意...”

见终于说服了这些人,周扬心里也松了口气。

同村里这些人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,周扬自认为对这些村干部都特别的了解,就思想觉悟以及政治站位而言,他们都没问题。

唯独就是有时候容易短视,而且还非常的轴,一旦认定的事情是很难被说服的。

不仅仅是王平等人是这样,就包括自己的老丈人、大舅哥等人都是如此。

趁着这些人现在已经松口了,周扬觉得应该趁热打铁,再将心里的另一个想法也一并说出来。

想到这里,他随即再次说道:“都说好人做到底,送佛送到西,既然大家都同意让这些知青们脱产备考,那我觉得村里应该把这事儿当成一个特别的任务来抓!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院士重生:回到1975当知青》,方便以后阅读院士重生:回到1975当知青第916章 说服村干部!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院士重生:回到1975当知青第916章 说服村干部!并对院士重生:回到1975当知青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