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战柏乡,战战战(五)

作品:刀尖上的大唐|作者:老蜻蜓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4-04-08 08:11:27|字数:9008字

兵是将的胆。

将是兵的魂。

主将到来,梁军士气大振,加上人手渐众,终于可以一点点向外猛挤。

魏博武夫确实素质很高,过去那是被惯坏了。自打朱三哥入主,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魏博,也算是焕发了新春。

从田承嗣时代就传承下来的那批老油条被彻底洗刷干净,新募良家子体壮技精,再由梁军这帮老货一操练,约束以军法,真是非常能打。

只要钱粮给足,这些魏兵怕不比老汴兵还能凶点。

反观铁林军就有点后劲不足。

河东被沙陀人祸害几十年,民不聊生。你想,这所谓的河东精壮能壮到哪里去?跟魏博这群壮牛怎可同日而语?

再掐尖子,你也是矬子里头拔将军,底板就落了下风。哪怕从军后粮肉不缺,但是这个先天不足就很难受,天花板肯定要比相州兵低了一些。不论是身高、力量、体能,又或是杀人的技艺,处处都落点下风。

那为何在夏州打杨师厚就还行?

还不是因为杨师厚的兵他也不是魏博兵嘛。

本来依靠人多地利,铁林军好歹有些便宜。此时梁军兵力渐众,就有点顶不住了,主要还是体能弱点。

身高就差了半头,披着同样的铁甲,当然是小个儿的损耗更大。彼此的优劣,周德威心里明镜儿一般,此时也顾不上要脸了,见缝插针就让辅军轮换上去。

得将铁林军抓紧替下来歇歇,吃口干粮喝口水,才有力气继续干。

这局面张庆哥也看出一点端倪。

跟着李三郎在辅军混了多年,张屠子那是学了不少本领。

辅军是有一套教学流程的,有一批老兵文吏,将许多知识整理成册,按不同阶级、兵种,都有成熟的教学。

比如这个体能问题,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。

吃多少粮,能顶多大事儿,在辅军系统里这是经过研究统计的。

为何战兵出操、出征必须保证每日三斤粮的供给?而且还必须肉菜粮合理搭配,每兵该给多少盐,这都是有道理的。

他们做过比对,一组人二斤粮,一组人三斤粮但不配菜肉,一组人三斤粮,但是部分粮换成油、菜、肉。同样的训练内容同样的量,只吃两斤粮的最先垮掉,只吃粮的能顶得住,但是很难受,只有最后一组效果最好。

屠子老板出身的张庆哥本身就认点字,见识也广博些,这就跟配料养牲口差不多道理。扯远了,总之,张老板能做到这个都将,那绝对是学习小能手。否则,李司马怎么不提拔别人就提拔他。

于是,眼神狠毒的张都将也看出铁林军确实差点意思。

嘿嘿,还是得咱卢龙兵上!

是的,张庆哥早就把自己当作卢龙兵了。观看这些河东后辈,很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。

就是居高临下。

因为张哥也高,没有七尺,六尺三寸是有。

虎背熊腰,罩着两重铁甲,走起路来真真是地动山摇。

前面数百铁林军早打得辛苦,得令哗啦啦就闪开道路。

在这个队列训练上,周德威确实是下了功夫,一点不拖泥带水,就把张屠子他们给显出来了。

“杀!”

张屠子所部,一半用大枪,一半用长柄斧,冲上去大枪顶住突刺,斧头就劈里啪啦猛砸。

这阵梁军比方才的铁林军是强些,其实也是强弩之末。被辅军勇士这么一冲,很受不住,竟有些溃乱之象。

不远处李思安见了,那岂能乱了阵脚?

电光火石之间也不及调兵遣将,李思安也大旗一挥,亲自就杀过来。

此时的滩头,南北两边大体有个分野,但其实都是几百人的军阵顶牛,并不是严丝合缝的两条线。李思安眼见这阵要乱,却不敢从后面直接上去,而是从军阵的右侧缝隙绕上来,准备侧击辽军。

为什么说精锐重甲步兵恐怕比甲骑还难呢?

骑兵有马,有机动优势,可以弥补很多不足。但是重甲步兵就很悲催,必须成阵而战,不论是疏阵密阵,还是纯阵花阵,没了阵型也就跟送死无异。

而阵型一旦展开,比如几排横阵已经面南,东西两边的侧翼以及身后,就很脆弱,若被敌突袭后果不堪设想。

这就需要其他队伍配合,或者及时变阵应对。

李思安出身骑将,最懂得绕过乌龟壳下刀子。

站在阵中视野很差,有前面一阵梁军挡着,对面辽军十有八九注意不到自己的动向,只要绕到侧翼,辽贼必败。

为了指挥方便,张庆将军是在一百卫兵的保护下立于阵左。

要说这个视野已经不错,但这位屠子哥毕竟是头次上阵,出手就给梁军压得节节后退,不免有些得意,就真没注意到侧面来敌。

李思安借着前面军阵遮掩,等他从边上露头,距离张屠子已经不远。

忽见侧翼来了强敌,张屠子也是吓得一抖,方才那点得意瞬间烟消云散。

好在对方也是铁甲步人,也跑不快,还来得及应对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刀尖上的大唐》,方便以后阅读刀尖上的大唐第13章 战柏乡,战战战(五)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刀尖上的大唐第13章 战柏乡,战战战(五)并对刀尖上的大唐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